茶葉品質的好壞不僅受制于加工制作的過程,更依賴于茶園的栽培管理和茶樹的采摘。隨著茶產業不斷地轉型升級和市場需求的變化,機械“智造”不斷地融入整個產業鏈,以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。通過機器采茶,能減少勞力投入,提高生產效率,增加種植效益,為規?;N植提供技術支撐,確保茶樹品種良種化和茶園管理標準化。
而機械“智造”是將人的智慧通過現代科學技術融合到機械中,利用機械的精準性、可控性,以達到高質高效生產的目的,其無法脫離人而獨立存在。目前,針對四川平原丘陵和盆周山區集中連片區域,四川農業大學和四川省園藝作物技術推廣總站研究提出了“茶園機械化采摘技術”。
省園藝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專家介紹:“茶園機械化采摘技術是適度規?;枞~生產經營主體的首選技術。該技術包括品種選擇,機具選擇,基地建設,肥培管理,樹冠培養和鮮葉采摘六大內容?!?/span>
在品種選擇方面,應選擇純度高、發芽整齊、發芽密度大、持嫩性較強、節間長、再生能力強的省級以上茶樹品種。機具則應采用單人背負手提式、雙人擔架式等采茶機采摘鮮葉。
基地建設相當于建樓打地基,需要全面考察設計,因地制宜的改造。省園藝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專家表示:“推行機器采摘茶葉,首先需對茶葉基地進行適當改造,以便有利于機械化操作。”
具體基地建設標準如下:
1、新建基地宜選擇坡度在15°以下、土層深厚的平地、緩坡地建園;緩坡地應等高條植,坡度在15°~25°的坡地,應修筑等高梯地。
2、茶樹種植規格:按大行距1.8-2米左右,每畝種植密度3500株~4000株;茶行長度不超過50米,走向應方便機采卸葉,行間操作道20~30厘米。
3、集中成片、土壤肥沃的平地、緩坡地(坡度小于15°)且生長能力較強的老茶園,可通過改土、改造樹冠等措施,改造成機采茶園。
進入施肥階段,應按照重施有機肥,增施氮肥,配施磷、鉀肥和葉面肥的原則,提高機采茶園的生產能力。每年施追肥2次~3次,施用量按鮮葉產量確定。
樹冠培養,可使茶樹分枝快速伸展,促進新梢生成,達到持續優質、高產的目的。幼齡茶園需進行三次定型修剪,樹高控制在80~90厘米,每年進行一次輕修剪和修邊,茶蓬面平型或弧型,覆蓋度為85%~90%。老茶園采用深修剪、重修剪和臺刈等修剪技術進行改造,樹冠培養參照幼齡茶園的定型修剪,每次機采后進行1次撣剪。
茶葉采摘是一個技術活,采早采晚、采多采少、采老采嫩,無不影響茶葉的產量、品質和茶樹的生長發育。因此茶園機械化采摘技術中提到:春茶后期,按照不同茶產品采摘不同標準鮮葉,大宗茶按照一芽二、三葉及其對夾葉達到60%進行機采;優質茶按照一芽一、二葉及新梢達到70%~80%,芽葉平均高度約為4厘米時進行機采;優質茶+大宗茶按照一芽三葉及其對夾葉到達60%時,先以優質茶的標準采摘,再以大宗茶采摘方式將鮮葉全部采摘,全年采摘6-8批。
▲注意:在運用茶園機械化采摘技術時應選擇集中成片、土壤肥沃的平地、緩坡地(坡度小于15°)且生長勢和再生能力較強的茶園;選擇適宜機采的茶樹品種;期間要加強肥水管理和茶樹蓬面的修剪。
據悉,茶園機械化采摘技術的推廣可實現茶園畝產增加5%~18%,每畝節約勞動成本約1000元,提高茶園純收入20%以上。
茶產業機械化發展是必然趨勢,但是機械“智造”難以一蹴而就。機械設備的精準性、可控性等還需要不斷優化升級,而技術也要不斷提高。在整個茶葉生產鏈中,包裝機械與部分精制機械已較為穩定,初制機械與精制機械的應用還相對保守,而茶園機械作為制茶的先道工序,其應用和優化卻相對緩慢。采茶機等先道工序茶機械的推進與初制精制茶機的精準化,以及人與機械的磨合、技術的提高將有力促進茶產業提質增效。
“太陽太厲害了,如果說氣溫三十八九攝氏度,那地面溫度起碼六七十攝氏度?!痹诤贾菝┘也簱碛幸黄鑸@的胡先生說,他栽培的大多是“龍井43”新品種。 為了幫助茶樹度過酷暑,胡先生隔一天就要給它們澆一次水,而原本這片茶園根本不用怎么去打理。 梅家塢也是西湖龍井茶的重要產地。在這里,為避免太陽長時間直射,一些茶農開始為茶樹蓋上黑色的遮光布。 春娟茶樓 ...
2015-08-06